这不是吐槽,这是国内电影工业的现实
影视工业网CineHello 影视你好!中美电影工业高峰论坛在7月26日圆满举办,当天有20多位业内大咖老师进行分享,未到现场的朋友不要感到遗憾,我们正在陆续为大家奉献现场论坛实录。
今天继续,带来的是杨述老师分享的《对电影工业的认知和期待》。
杨述,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SC)会员。代表作品:《孔雀》《赵氏孤儿》《搜索》《鸡犬不宁》《李米的猜想》《极度寒冷》《追凶者也》等。
以下为文字实录(为了方便阅读,有做整理编辑):
我的主题是关于对电影工业的认知和期待。我们说说认知,以及到底什么是电影工业和电影工业化?作为一线的电影工作者,一年到头都在拍戏,就像我昨天接到通知后就从南京拍摄现场飞回来的,因为这个太重要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吐槽和有希望的平台。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拍电影,有好多心里话可能没有机会说。大家离认知的电影文化现象越来越远,虽然我们是拍电影的,但是现在这个好像跟我们都没什么太多关系了,而且电影的好坏也不由我们去说,所以我先吐吐槽。
所谓我们中国电影工业的现状,肯定是我们需要去学习人家的,因为我们落后。就像刚才穆德远老师说的,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我们真的很落后,真的有很多问题。说句现实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业化从以前国有体制到真正的市场经济自然形成的工业体系,充其量也就十来年吧。但是,现在大家又在说要拍好内容,那么到底好内容从哪儿来?是从拍摄者那儿来,还是炒作者那儿来?还是从票房的数字来?这些文字我都觉得太缺乏讨论了,因为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追圈粉,追明星。
我们也在谈匠人精神,每个人都想做一个伟大的设计家或者大师,而且我们的社会说要培养明星,要自由,要解放,只要不忘初心,什么都可以做到,我觉得这有点自欺欺人。可是就现在的社会,我们的中坚力量是什么?我们要拍一个好的内容是什么?我觉得这些真的离不开摄影、离不开这些在一线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部分就说电影工业。电影工业它是需要有流程的,它是一个体系。我对这个电影工业所谓的认知,在这个体系当中,很显然它有各个不同的分工,可能这个工业越发达分工就越精细。而现在,我个人的经验越来越倾向于一言堂,可能和我们的文化相关。从皇权体制到今天,我只说我们的电影工业,就好比钱就是老大,谁投资就谁说了算,它可能是事无巨细都要介入,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如果只为一个人工作,这就是家庭作坊式的,由家里面的老大说了算,这必然是电影工业化的一个阻碍。
这一点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到今天都要面对的一些困难,相信所有在摄制组一线的工作人员也会遇到的困难,就是大家要面对许许多多工序的认知和矛盾,以及投资方的矛盾或者制片方的矛盾。这点咱们要想进步必须要向别人学习,我们既然想把我们的工业做成工业化,有更大的进步,那咱们就把毛病挑出来。比如说,我会跟制片方一再申请DIT的问题。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思想,比如说制片方的一种思想,或者投资人的思想。我们中国文化中有一点宦官文化的思想,往往这些投资人都是身边有许许多多貌似很了解电影工业的人在不停的给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就是为了把老板伺候的特别高兴,这些人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中国电影要想进步必须摆脱这些东西。因为真正的电影工业是非常逻辑化的,非常工业化的,而且分工非常精细的,需要大家把每个地方叠加起来才能够成就一个好的电影,才能够成就一个好的电影工业体系。
所以,大家也都知道,最近有那种关于DIT问题的讨论。从胶片时代过渡到数字时代,我们的心理是,现在已经没有洗印厂了,终于可以少了一道工序,可以少花钱了,我们还要什么DIT,直接拍了一洗不就完了嘛。这种东西充斥在整个电影行业里面,大家开始不停的压制制作成本,并把所有的成本都拿去给他们喜欢的小鲜肉们,小仙女们,这个社会变得畸形。我们所有在一线拍摄的导演、摄影、美术等各个环节的人员,对这个电影本身,对内容,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根本就得不到重视,钱就都跑那儿去了?我们这种吐槽可能对于外行来说很不屑,但是却面临着特别实在的问题。我真心的体验到,在实际拍摄当中我们的技术成本一降再降,而直到今天其他方面一点都没有进步。反正这就是一个现实,工业不是作坊,希望大家了解这样的观点。
我特别感谢影视工业网,能够把我们这么多年对电影工业发展至今的一些看法在电影人前面说出来。我觉得还有另外的两个部分:
一个是人才对电影工业的贡献,还有一个就是反馈。所谓的反馈就是影评,我觉得这两点特别值得说。影评,大家都知道谁给钱夸谁,无论多么烂的电影,大家想想这样下去我们的电影工业还能好吗?各位还有这碗饭吃吗?以后就看美国电影得了,我们自己再也没有健康的、真实的一个电影工业。
就这一点,我再说一点具体的。什么叫真正的影评?你可以不说这个电影的好坏,但是有一些电影工作者的创意、创新、他的追求……在影评上一个能看出来的都没有,这就奇怪了!都在干什么?我们的电影工业怎么能进步?你再去看看美国他们的电影评论,对一个电影的分析。我觉得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影评充其量就叫观后感,他们根本不能对这个行业有评论。它应该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对电影起到反馈、监督、引导和促进的作用,这个才能叫影评,我们在这儿都是吹嘘拍马。那些电影画面的组织,导演他们和前些年影像质量的进步到底好在哪儿?他的制作上有什么进步?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一个这样的影评人站出来,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好好去评论分析吗?我们现在都在评奖,各种奖项那么多,评的什么呀?这些大家都知道,真正关注电影,关注电影内容本身的人有吗?
所以,这些都是我提出的一些问题,也许得罪人。但是必须为了大家共同的目的,我说一点真心话。有一个电影叫《搜索》,是陈凯歌导演的。这个电影我全篇用了大概有200多个镜头是从镜子里面拍出来的,也就是说是反向的,而且是运动的。有一个理论叫视觉突变,就是观众以为在一个正常画面里面拍摄,但你突然发现镜子里面,你的身后是一个空间,而你眼前看到的是个虚假的空间。这些镜头竟然没有人看出来,所以影评人对不起!今天批评你们,你们肯定恨死我了,我不再说了。
再一个就是所谓电影工业的人才问题。我们的工业体系里面有很多河南人,他们是非常好,非常能干的河南民工,他们都已经变成了我们国家电影影视的中坚力量,我非常欣慰。他们能吃苦,又聪明,但是他们有一个弱点,就是他们先天没有那么好的教育,但是他们有很多都已经做到了导演、摄影、制片,都是电影工业的中坚力量。
我一点都没有讽刺的意思,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电影现状。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吃苦,最后有很多需要艺术修养和教育的一些行业都没有人去做。但是河南人做上来了,所以对我们社会整体来说是一个好事情,只是对我们电影高精尖的发展可能确实有一些缺憾,需要弥补的东西,就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我要一再说一点,说这些没有任何地域歧视,他们都是特别勤勤恳恳的人,我向河南人致敬!因为他们在我们电影行业里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一个现实,因为农村受到的教育和城市人受到的教育确实有很大的区别。我就是想说,人才在我们现在工业体系里边的这种短缺和畸形,这是一个特别的问题,这些是我对中国电影现状,以及电影工业现状的认知。
我再聊一下,在最近拍摄中,我是如何在自己的这个体系里,如何向美国的同行学习的。我在我们的体系里做了一些改进,我把机械部门,通常摄影、灯光、机械,原来都是属于摄影部门的,现在我把三脚架、云台以下的东西,包括固定设备都统归到机械部门了。这样机械部门就变得相对专业,机械和力学的东西,以及摄影的数字化就更加清晰的分开了。而且还增加了一些管理部门、协调部门,所以有了这样的一个改进。现在因为我们的工业不像以前,不像我们当年拍胶片都是使用一台机器,像拍胶片大片《赵氏孤儿》当时是使用三台摄影机,那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现在数字化以后,摄影机的台数就增加了许多,而且还有B组摄影,甚至有的时候一个大片还会有C组、D组,这是有很大进步的。
然后,DIT的问题,如何建立数字通道。在摄影的前期,每台机器的匹配的程度,使用镜头的方式,都会有更高的要求。还有一个概念,我想跟大家说,所谓今天说的电影工业,都不是手机上看到的小屏幕,我们说得更多的是指大荧幕上的电影,因为要到电影院去看电影,所以,我们相应的也会对器材水平要求的高,包括画面的速度感和空间感。你想想这么大的一个屏幕,带给观众的冲击力和感受比实际手机上的要强得多,比如一眨眼就掉下一滴泪来,但是在大荧幕上可能会出现好几米的一滴眼泪,所以观众对情感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为什么说这个,因为DIT不光是瞎传文件、存档,它对机器色彩设置、协同匹配之间都是有要求的,统称DIT。
谈下对中国工业化的希望:老板们在拍摄电影背后,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电影工作者共同努力,他们不能一味的把所有的资源都拿去给那些明星做走红毯的事,这对电影工业没有太大的好处。我们电影工业的进步和电影工业的形成最终还是需要我们的内容,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制作才能达到。
商务合作:17710343057